查看原文
其他

老舍剧场微剧评 | 梅开盛世——纪念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京剧专场演出:播撒经典芬芳,展现盛世春色

北京评协 北京文艺评论
2024-08-25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近期,北京评协组织文艺评论工作者代表赴老舍剧场观摩“梅开盛世”——纪念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京剧专场演出。“老舍剧场微剧评”专栏选取赵思宇、马文雪、李梦希、迟琳千、杨歆、张高博的评论文章,从不同角度分享观剧感受。


“梅开盛世”——纪念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京剧专场演出

11月29日-30日,“梅开盛世”——纪念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京剧专场演出在老舍剧场上演。此次活动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戏剧家协会支持,北京京剧院演出。此次京剧专场演出邀请迟小秋、李宏图、张建峰、杨少彭、张馨月、常秋月等六位梅花奖得主带来各自代表剧目,以飨文艺爱好者。

《谢瑶环》(花园)(张馨月 饰 谢瑶环)

《范进中举》(张建峰 饰 范进

《三娘教子》(迟小秋 饰 王春娥)


花开盛世 梅绽新芳

——新时代戏曲人的担当与作为

赵思宇中国艺术研究院学生
11月30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的梅开盛世——纪念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京剧专场在老舍剧场鸣锣亮相,来自北京京剧院的梅花奖得主迟小秋、张馨月、张建峰纷纷登台献艺,绽放梅香新韵,再展时代新声,展现戏曲人砥砺从艺初心、坚持守正创新的担当与作为。其一,流派纷呈,薪火相传。本场演出共呈现三大流派剧目,分别是梅派名家张馨月的《谢瑶环》、奚派名家张建峰的《范进中举》及程派名家迟小秋的《三娘教子》。三位艺术家是各流派之佼佼者,演来颇具流派鼻祖的风格。如张建峰演唱的“小河流水清悠悠”一段,不仅注重奚派唱腔上的修饰,还重视使用技巧,推动劲头与气韵的融合。张馨月演唱的“谢瑶环深宫九年整”,高音透亮、低音婉转、尾腔雕琢,梅味儿十足。其二,技艺精湛,成就经典。三位艺术家的功法十分娴熟,善于塑造人物,引起观众强烈共鸣。张建峰饰演的范进,中举前后状态对比尤为精妙,特别是“吊毛”处,腾空一翻,干净利落。迟小秋与马派名家朱强的合作更为协调,二人不仅在对唱之处游刃有余,在人物理解上更为深刻,于二人的水袖可见一斑。三,守正创新,砥砺前行。三出剧目完美诠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引领作用,体现三位艺术家“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从艺初心与艺术追求。他们以古朴之声腔唱时代新风,以古人之典故育民族之魂,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或许,他们的艺术青春会随时代流走,但他们梅花般的精神更令观众为之鼓掌与喝彩。四十年来,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艺术家们用自身的艺术实践向观众展现戏曲艺术的薪火相传。相信未来,将会涌现更多的梅花新秀,为传承戏曲艺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谱新篇。




暗香疏影,方寸间演绎百态人间

马文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
梅花奖不知不觉已经设立四十年,而中国人爱戏已经爱了几百年。中国人为什么爱戏?也许在老百姓眼里并没有什么宏大叙事和艺术概念,所谓戏更多是一种文化浸润,是让街坊邻里都为之着迷的东西,是逢年过节大家聚在一起时必不可少的东西。一言以蔽之,戏是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京剧对我来说,既是让我看遍世间百态、尝遍人生百味的平行时空,又是可以让我逃离日常琐碎的乌托邦。同时我对台上的一切风云变幻了如指掌,是知道每个人物命运的旁观者,将自己放置在疏离于舞台的角落,保持着适当的距离去观赏。在台上,我爱演员们在舞台上的那股精气神儿,他们或是轻舞漫步、身姿摇曳,或是英挺潇洒、豪情满志,或是浸润岁月、一身沧桑。在演员的唱念做打、举手投足间,一切离合悲欢都被展现淋漓尽致。成熟的演员不仅可以做到规矩和规范,还能够在演出过程中留出可以随着现场气氛和情绪灵活调整的空间,把自己的艺术理解传达给观众,给予观众预期之外的审美享受。因此,哪怕是相同的演员、相同的剧目,每一次的现场演出也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比如《范进中举》“小河流水”这一片段表现的是范进中举之后的疯癫状态,此时他的腰间挂着大红色捷报,舞台表现应将捷报有字的一面始终朝向观众,但由于这一选段在彩唱时演员有不少肢体动作,因此捷报有时不可避免地会反过来。张建峰在这次演出中就遇见了这种小状况,但他找准时机,十分巧妙地用范进疯癫的状态将捷报有字的一面调整了回来。这一幕是演员自身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的舞台经验共同造就的,充分展示了舞台艺术独有的魅力。在台下,欣赏表演的我在那一刻拥有了在日常生活中不多见的坦然和豁达,是明知前方坎坷也要前进的勇气,是小心翼翼守护的人间温情,是甘愿以身殉国的豪情壮志,是义薄云天的侠肝义胆,是弥足珍贵的插科打诨。正如这三折戏,“我”可以是为民请命的谢瑶环,是中举后疯癫的老范进,也可以是坚毅忠贞的王春娥。在别的剧目里,“我”还可以是运筹帷幄的诸葛孔明,是忠义悲壮的陆登,是白素贞,是姚期,是陈妙常……中国人看戏,有时不需要那么懂戏,因为戏所表达的思想内核都早已深深扎根在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集体品格,是一种不需要诠释的、纯粹的共鸣。就像那一声声叫好,这是观众之间的默契,是观众和演员的默契,也是中国人和戏的默契。曲径通幽,暗香疏影,台上演员们在方寸间演绎着百态人生,台下的我们也与戏中人一同畅快淋漓、千回百转正如前文所言,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充分发掘戏曲的日常生活属性,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促进戏曲的良性发展,也正是梅花奖设立的初衷。




声情婉转,曲韵悠长

李梦希文化艺术出版社编辑
《谢瑶环》:静夜幽思,月影溶溶“花园”一折写袁行健意外听得谢瑶环与苏鸾仙花园私语,得知瑶环心事,二人心意相通、结为亲好情节。前半部分姐妹月下私语,张馨月所谢瑶环举手投足端庄雍容,唱腔温婉圆融,“生死祸福全不想,一片丹心报君王”稍加顿挫,又带着舍身为公的豪气。王梦婷苏鸾仙则甜美俏皮,以花旦风采映衬青衣风度,并通过三桩心事的猜测将话题由公转私,试探谢瑶环对袁行健的情意。谢瑶环持重,不愿明言心意,只提不宜连累,引得袁行健忍不住走出,剖白心意,折子下半部分便转为生旦戏谢、袁二人互诉衷肠,依依相别,令观众看到谢瑶环“死生置之度外”的端庄勇毅后,又得见其“团扇半掩桃靥”的娇怯神态。这一折着重展现青衣唱功,在剧情设置上的两重“看破”也十分有看点。《三娘教子》:哀情九转,幽怨苦辛梅、程是京剧旦行两大流派,今次同场演出,显出各自的独特风味与妙处。《三娘教子·机房》唱段均是【二黄】,其中表现的哀情之层次是该折经典之处,迟小秋用程派声腔艺术将这哀情发挥到了极致。发现倚哥荒废学业,王春娥的“小奴才不读书把娘气坏”是哀其不争,倚哥学舌顶嘴,讥讽春娥不是亲娘,春娥无言以对,联想自身的艰难,闷坐落泪,薛保不明事由,以情相感,问出春娥心事,才从中周旋,化解母子矛盾。春娥的“苦哀”是该折的主题,【二黄】曲折,春娥声音微颤、如泣如诉,怒而断机一处,“花开哪有百日娇”是悲愤的巅峰,句尾音逐步下行渐弱,由悲愤转为万念俱灰的绝望,如游丝不绝,情感表现入木三分。薛保见主母动怒,亦悲从心来,薛保之悲是为衬出春娥的哀痛,春娥背身拭泪,薛保则跌坐在地,斜蹉步急行,将悲痛正面展现给观众,又以言语激将,令春娥心生悲悯,道出原委。薛保与三娘的对唱是“机房”一折的核心亮点,也是展现悲情层次的关键所在。《范进中举》:大悲大喜,洞箫遏云《范进中举》是奚派看家戏,张建峰“摘梅”时所演是此剧,此次专场选取范进赶考中举道贺两个段落,整体风格偏文静,选取唱段均为经典,兼顾叙事性和抒情性,韵味十足,更显流派特色。范进赶考一段是独角心理戏,范进不够钱赶考,放弃又心有不甘,前后踌躇,坐立难安,由分析现实困境联想到自己备考之艰难,怨气萌生,至关清顾白筹钱相助,他便一改踌躇苦闷,单边翻袖,步履轻快。这一部分的唱段设计张弛有度,张建峰的唱腔如洞箫幽咽,哀而不伤,沉而不闷,再配上摇头晃脑、抖手落袖的身段,活灵活现地演出了老书生久不得志的困苦情态。中举段落以众人道贺开场,既是调和气氛的滑稽段落,以中举后众人踏破门槛的热闹对比中举前范进孤立无援的处境,充满讽刺性。至范进上场,得知中举,他动作幅度加大,一反之前沉郁、苦闷时的摇头晃脑、步履沉重而全身随动作摇摆,脚步轻飘,翻袖抛须,状若癫狂。“小河流水清悠悠”是中举后唯一与科考无关的唱段,文辞虽写荒唐之事,但清新自然,是范进骤然得知中举后心神放松之下的想象。“我心中只把圣贤怨”则在赶考前抱怨攻读苦闷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指向“读圣贤书”本身的可笑之处,自叹自嘲,以疯话唱真情,充满趣味亦发人深省。




演绎时代的戏曲本真

迟琳千中国戏曲学院学生
11月30日,梅开盛世——纪念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京剧专场演出在北京老舍剧场进行展演,现场名家荟萃,戏韵悠长。其演出的京剧经典剧目片段《谢瑶环·花园》、《范进中举》、《三娘教子·机房》浓缩了时代价值与人文精华,集中彰显了京剧本身的风姿魅力。《谢瑶环·花园》片段、《范进中举》片段、《三娘教子·机房》片段,分别由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青衣演员张馨月、青年奚派名家张建峰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迟小秋主演名家们的表演从容传神,唱腔余音绕梁,他们之间的碰撞与配合更是让人感到淋漓畅快,回味无穷。本场演出的精彩瞬间不胜枚举,尤其是迟小秋老师与朱强老师的机房对唱片段,唱段高潮迭起,你来我往中将人物之间的情感衔接抒发出来,感人至深,动人心弦。“你道他年小他的心不小,说出话来如同钢刀。自古道人无有千日好,花开哪有百日娇?织什么机来把什么子教,割断了机头两开交!”幽咽婉转的唱腔逐步将剧目推向了高潮。场掇菁撷华的经典剧目片段中既有婉转清丽又有苍凉悲怆,既有滑稽逗乐又有自思自叹。经典剧目的艺术价值在于表达出人性的深刻,展现出生活的复杂,以鲜活经典的人物形象映照时代历史。《谢瑶环》刚柔相济,《范进中举》夸张讽刺,《三娘教子》如泣如诉。三场戏都以其自身独特性收获阵阵掌声,“以情动人,以唱撼人”。戏曲本真的统一性最是能够引发共鸣。或声情并茂,或抑扬顿挫,或字字珠玑,或丝丝入扣,唱念做打,以唱为先,最是本真。中国戏曲这八百余年的演出历史,是一个不断适应时代变革,不断迎合观众审美的历史。当前,历经唱戏时代、演戏时代、演播时代的中国戏曲进入到了剧场化的演绎时代,其演出格局走向多元化,演出形式趋向立体化。只有紧跟时代浪潮,戏曲艺术才能够不断丰富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同样要坚守戏曲以情动人,以唱撼人的本真。过整场演出,我们最能感受到的是名家们高超绝伦的唱功。正是戏曲场上活跃的戏曲名家精彩唱段,让传统戏曲的根基屹立不倒、戏曲的传承经久不衰。




梅占百花魁,香自苦寒来

杨歆中国戏曲学院学生
1130日,“梅开盛世”京剧专场演出在老舍剧场上演,以纪念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这场演出汇集了众多京剧名角,演出了京剧《谢瑶环》《范进中举》《三娘教子》中的经典折子戏,演员以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京剧艺术的热爱与执着,展现了京剧的独特魅力,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谢瑶环》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著名剧作家田汉由碗碗腔《女巡按》改编的新编京剧历史剧,讲述女巡按谢瑶环秉公执法、惩恶扬善的传奇故事,此剧对谢瑶环人物形象的塑造生动丰满、有血有肉,使得一个为国为民、不屈不挠,同时又心思细腻、青春美好的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巡按形象生动鲜明,深受观众喜爱。由张馨月主演的京剧《谢瑶环·花园》一折,既有梅派青衣扮演谢瑶环的甜美华丽,又有荀派花旦扮演苏鸾仙的俏丽轻盈,加上小生袁行健三人均有丰富的唱念与做功,共同构成了戏曲中“三足鼎立”的舞台模式,具有很强的舞台性。范进是观众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范进中举》将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的巨大转变作对比。观众通过范进“我问一问先师孔夫子,留什么四书作的是什么经,再问问太宗太祖高皇帝,留什么科举考什么文,害得我高不成来低不就,害得我死不死来生不生,倘若是转世投胎我将母认,发誓不作读书人!”的感慨,深刻地感受到科举制度的荒谬。《范进中举》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京剧,在舞台演出中行当齐全,生旦净丑齐聚一堂,它以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剧情,以及演员出色的唱腔和传神的表演,演绎出范进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看点颇多。作为大轴出场的《三娘教子·机房》一折,取材于李渔《无声戏》中的一回,讲述的是三娘王春娥与她的儿子薛倚哥之间的冲突,王春娥经历了丈夫去世的变故,依然独自抚养并非亲生的薛倚哥长大成人,终于善有善报,倚哥发奋苦读,得中状元。剧中,迟小秋、朱强饰演的王春娥、薛保形象生动、唱腔婉转,让观众感受到他们对薛倚哥的期盼与关怀,但在剧情结构上,京剧《三娘教子》将“机房”一折的重点放在王春娥和薛保的大段对白中,忽视了本剧的核心“教子”,显得薛倚哥的情绪转换过于突然,无法让观众共情,难以体会到三娘的艰辛与痛苦。总的来说,《“梅开盛世”京剧专场演出》通过三部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优秀京剧剧目,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魅力。



戏曲史中的梅花奖

张高博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硕士生
梅花奖自1984年设立,至今已经走过四十年的历程。回首四十年间的评选情况,可以发现梅花奖已经成为演员个人艺术生涯的重要节点。如果说原“青京赛”与最近正在热播的“青京会”是青年戏曲演员崭露头角的机会,那么作为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的梅花奖,则是获奖演员艺术上臻于成熟的标志。如果将历年的获奖名单缀连起来,就构成了一部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戏曲史,其间透露出诸多历史信息,不可不为研究者措意。值此四十周年之际,北京市文联、北京京剧院举办带有历史回顾与纪念性质的专场演出,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出由张馨月《谢瑶环·花园》、张建峰《范进中举》、迟小秋《三娘教子·机房》三折组成。生于1980年、第27届梅花奖得主张馨月,与生于1978年、第28届梅花奖得主张建峰,同为当今北京京剧院的舞台主力,也是深受观众喜爱的青衣、老生演员。本次演出的梅派经典剧目《谢瑶环》就是张馨月2015年的摘梅剧目。多年以后,演员对这部戏的演绎依然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准。其中,“花园”一折最精彩的部分当数“谢瑶环深宫九年整”一段唱腔所蕴含的丰富情绪、情感变化:从最开始“只道是深锁红墙葬此身”的悲痛哭腔,到“伍员庙内遇郎君”的喜悦、灵动、娇羞,再到“敢为百姓打不平”的高亢、坚定,最后以“莫负今宵海山盟”对爱情的勇敢与期待作结,演员认真地演绎出了唱腔中的每一处细节。由奚啸伯先生搬上京剧舞台的《范进中举》是张建峰2017年的摘梅剧目。从京剧艺术自身规律来说,为了表现范进得知中举消息之后的异常情态,需要运用一些不常见的动作程式,例如看到捷报之后的两次高抬腿,以及确认中举之后和关清、顾白一起先向右、再向左甩两圈袖子。这些较少见于舞台的动作,需要演员拿捏其中的分寸,既不能做得过于僵硬呆板,又不可以过于夸张导致失态。主演对此必有自己的心得,舞台效果极佳。张建峰当晚的演出诚意满满,在短短的一折之内就奉献了一次“吊毛”。主演之外,众多花脸、丑角加入配演,十分幽默风趣。比如两位报录人,其中一位动作幅度很大,颇为诙谐;两人在范进家门突然的一个“报”字声如雷震,把范母、范妻吓得赶紧掩面回房,观众顿时捧腹。梅花奖自创立伊始,就有表彰老辈艺术家与奖掖新锐的双重功用。如第一届,在1940一代艺术家之外,评选出了两位二十岁出头的蒲剧传承人。本次演出的迟小秋年仅19岁时就以《锁麟囊》《碧玉簪》二剧摘得第二届梅花奖,至今仍是最年轻的京剧梅花奖得主。《碧玉簪》象征了演员早年对程派剧目的全面学习和掌握,而演员近年的舞台演出则主要转向程先生最常演的《锁麟囊》与《三娘教子》二剧。《三娘教子》“机房”一折包含了多段长达七八分钟的独唱或对唱,唱工极为繁重。不知是否受到最近流感的影响,相比于近年在其他舞台的演出,迟老师状态欠佳,嗓音略显沉闷。朱强老师无论嗓音还是衰派做工,更加轻松自如,甚至更有炉火纯青之感。总而言之,戏曲类的赛事、奖项,能起到选拔与促进的作用,对戏曲的发展功莫大焉,而梅花奖正是各类赛事、奖项中最典型的代表。“梅开盛世”专场演出中各位演员带来的精彩表现,便是梅花奖成功的一个注脚。

END




审核:王田
编辑:崔一非
北京评协投稿邮箱:beijingpingxie@bjwl.org.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文艺评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